1988年是进入美院学习的第二年,我们班准备在美院画廊举办一个油画系第四工作室87级汇报展。当时我们班七个同学,展览之前,工作室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的作品尽量创作出自己的特点来,那时还谈不上什么风格。同学们都很投入的进行自己艺术语言上的探索与尝试,这是个值得我们全班同学记忆的一个艺术实践活动,以至于影响了我后来的毕业创作。
对材料的使用,是我在入学以前文化馆工作时就已经开始尝试的了,那时已经开始用一些布、纸、塑料等废弃物品进行材料方面的应用尝试。当工作室的老师提出让每个人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时,我就想到了老家的钢铁金属等——系列综合材料,于是和先生请假回老家鞍山。
当我来到鞍山的钢铁厂时,一下子就兴奋了起来,看到堆成山的废弃金属料,各式各样,本来是杂乱无章的钢铁废料在我眼中呈现的是一种特殊的力量,好象有着人一样的性格。
长短、宽窄各异,新旧不同的罗列,看到的同时内心就有一种强烈的组合起它们的欲望。看到什么都想抓起来用,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一种冲动。我大部分的作品是当时就在现场焊接组合起来的。由于运输问题只能做了一些小的,前后共做了十几件。后来怎么包装,怎么运到北京的,现在完全想不起来了。
把具有大致雏形的作品运到北京后,接下来是进行二次创作。钢铁材料的打磨、组合、捆绑,钢与木和红色布的构成。还记得当时班主任孟禄丁先生给了不少好的建议。在最后布展的时候,美院雕塑系曹春生先生也给了不少支持和帮助。
展览开幕前,工作室主任葛鹏仁先生建议我把名字“忠仁”二个字,改为中国人的“中”,人民的“人”。说这样比较大气和我的作品特点相符合,所以“中人”笔名一直用到今天。
展览期间,香港文楼先生看到了作品后,给了一定的认可,他说: “如果有条件,把作品全部放上不锈钢底座,那样的效果和反差会更好。”展览结束时,范迪安先生找到我,他说他非常喜欢钢铁的感觉,能不能送他一小块,他要挂在他的房间里。这一小块,可能是那一批作品中唯一幸存下来的。因为几年前范先生告诉我,至今他还保留着那一小块钢铁。
时隔今日,回想起那些装置作品还是有创作的热情。许多制作的细节和过程好象是在昨天。也许是废弃的钢铁材料,重新给了它存在意义上的转变,也许是当时冲动的热情,使材料本身通过艺术的形式而发生了转变。我喜欢不同的材料,有不同的质感和不同的表面特点,经过自己的加工,重新组合后,按照创作者的思路,让人们重新去理解它,认识它存在的意义。这也许就是兴奋过后创作带来的快感,它让观者自己去体会,去领悟作品的思想和企图,所以说作品的名称是钢铁城市,也是对城市的一种感受和理解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